文 | 陶叔
首发 | 陶然纪(ID:taoranji2022)
发布 | 栩然说(ID:xuranshuo)
根据俄新社报道,当地时间8月30日晚,前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米哈伊尔·戈尔巴乔夫去世,享年91岁。
陶叔在之前的文章《如何理解教员说的“《水浒》这部书,好就好在投降”?》中曾提到过戈尔巴乔夫,没想到他竟在这周去世,正好为他写一篇文章。
01
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的最后一任领导人,其最为人称道的功绩,便是他亲手促成了苏联的解体。
而他在苏联解体后,成为了一个失去了权力和国土的丧家之犬,也时常乐于接受这种对他所谓“伟大功绩”的吹捧,将苏联的覆灭当做自己的成就。为了赚取收入,戈尔巴乔夫甚至在多部影视作品中出演自己,一再重演苏联解体的历史时刻。可以说,他的这种态度真有点像刘禅一样,安逸地享受“投降”的结果。
然而,回顾这段历史,不免让人产生疑问:戈尔巴乔夫真的是有意要终结苏联吗?
展开剩余87%毕竟,苏联解体后,戈尔巴乔夫辞去了总统职务,国家权力落入了叶利钦手中。既然如此,戈尔巴乔夫的努力是否就是为了让别人捡便宜、做替罪羊?他真是出于“高尚”的动机去摧毁自己的国家和政权吗?
合乎逻辑的解释是:他并未打算结束苏联,而是希望继续掌控权力,但最终却失算了。
戈尔巴乔夫自己在1999年坦言,他的生活目的就是“消灭共产主义”。这一表态与他复杂的家庭背景不无关系。
戈尔巴乔夫出生于1931年3月2日,生长在苏联南部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,父亲是村集体农庄的机修工。大部分童年时间,他与外祖父母同住。
1934年,斯大林发起了肃反运动,1937到1938年,肃反达到高潮,戈尔巴乔夫一家深受其害。
最初,戈尔巴乔夫的祖父因未完成播种任务被捕,关押在劳改营,经历了两年劳作才获释;接着是外公,他曾是苏共党员,农庄的主席,因与托派有联系被逮捕,最终由于证据不足获释。
这些遭遇给戈尔巴乔夫带来了深刻的家庭阴影。他在回忆中写道:“外公被捕后,我和家人常被邻里视为敌人,这让我震惊,且终生难忘。”
这些深刻的个人历史影响了他对斯大林的看法,进一步加深了他对苏联体制的仇恨。
1950年,戈尔巴乔夫以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,被保送到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律。
在这期间,苏联与西方的冷战逐渐升级,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“和平演变”战略,意图通过多种方式让社会主义国家“变质”。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加速了苏联社会的不满,戈尔巴乔夫也逐渐被西方思想吸引。
大学期间,戈尔巴乔夫接触了许多被禁书籍,开始对社会主义体制产生质疑。他甚至参与了一些大学生社团,积极批评时局,逐渐倾向于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。
随着对西方理论的深入了解,戈尔巴乔夫逐步走上了反对共产主义的道路。他的立场不仅对斯大林产生了深刻怨恨,更对整个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。
他在回忆录中表示:“通过对‘经典作家’的作品的学习,我开始思考这些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脱节。”
这段经历也使戈尔巴乔夫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目标——消灭共产主义,彻底颠覆苏联的体制。
大学时期,戈尔巴乔夫遇见了自己的妻子赖莎。赖莎坚定支持他对改革的信念,她比戈尔巴乔夫还早提出了改变苏联体制的想法。两人互相鼓励,最终都进入了苏共体制,直至戈尔巴乔夫成为了苏联最高领导人。
讽刺的是,正是戈尔巴乔夫曾极力反对的体制,才让他这个普通农家子弟走上了权力的巅峰。而苏联未能及时发现和阻止西方思想的渗透,最终导致了体制的崩塌。
02
1985年,戈尔巴乔夫终于掌握了苏联的最高权力,并迅速开始实施自己的改革计划。
他的改革目标简单明了:激化人民对现有体制的反感,将民怨集中在苏联体制上。
戈尔巴乔夫首先推行了“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”的战略方针,大力发展重工业,声称要在15年内让国民收入和工业生产总值翻一番。但苏联的重工业早已饱和,急需改善的是轻工业和农业,这一战略导致了生产的严重失衡。人们每天排长队购买生活必需品,但戈尔巴乔夫却一味推动那些无法改善民生的工业建设,最终引发了广泛的民怨。
为了进一步推动他的颠覆计划,戈尔巴乔夫引入了雅科夫列夫这个坚定的盟友。
雅科夫列夫曾在美国留学,并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。回国后,他逐渐公开批评苏联体制,并且被认为是苏联体制内的“叛徒”。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,便任命雅科夫列夫为宣传部长,为其改革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提供支持。
雅科夫列夫立即开始大规模调整苏联的媒体,使自由派分子掌控舆论,展开对斯大林和苏联历史的批判。自由派分子进一步开始质疑并否定马克思主义,甚至连列宁的理论也受到攻击。
戈尔巴乔夫未加制止,反而积极支持这一进程。
1988年,苏联出现了对改革的广泛批评。列宁格勒的化学教师尼娜·安德烈耶娃在《苏维埃俄罗斯报》上发表长篇信件,批评改革中的种种问题。戈尔巴乔夫对此反应激烈,甚至召集政治局开会讨论,并发表文章批判安德烈耶娃,试图压制党内反对声音。
戈尔巴乔夫这一系列行动,实际上是在系统地摧毁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,将苏共的意识形态推向崩溃。他通过削弱党的领导地位,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,逐渐实现了自己的目标。
03
然而,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带来他预想中的成果,反而为叶利钦的崛起铺平了道路。
叶利钦当时是苏联最高权力结构中的一员,他看出了戈尔巴乔夫改革背后的真正意图,并在党内积极与自由派勾结,最终在苏联第一次人民代表选举中成功当选。
叶利钦逐渐掌握了更多的支持,公开与戈尔巴乔夫对抗,并最终在1991年12月通过签署《别洛韦日协议》宣布苏联解体。
04
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是苏联解体的两大罪魁祸首。
戈尔巴乔夫因理想主义过于高远,盲目崇拜西方模式,选择了投降;而叶利钦则更为现实,依靠自己与自由派的联盟,采取更为彻底的手段,最终实现了对苏联的摧毁。
戈尔巴乔夫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所做的决定,最终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。他不仅背叛了社会主义,且未能看到自己的“投降”成了一个竞赛,他的“高尚”反倒被叶利钦超越,最终为自己铺路。
戈尔巴乔夫的遗产,一方面是他推动了苏联解体的进程,另一方面也正因其政策的失败,苏联变得不再强大,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灾难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隆优配-股票小额配资-网上股票配资-配资公司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